第714章 争清名-《大明嫡长子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  “着刑部、大理寺、都察院三司会审毛纪渎职之罪。审清以后交内阁决议。”
      这句话是较为艺术的。
      皇帝真是要收拾毛纪不会是渎职罪,随便扯一个抗旨不遵,还不是要了他的命?
      但真要这样,这会儿这帮官员反应定然不小。
      反而是不轻不重的渎职罪,让很多人进退维谷起来。
      毕竟天子没有下死手,他们也不好太过激。
      《大明律》中有明确的记载渎职罪的处置标准的:凡官不奉公法,擅离职守,轻则杖一百,徒三年;重则斩监候,以其犯罪情节论。
      这种交由内阁决议的,肯定是轻一些的渎职罪。
      再考虑到他不是真正的渎职,可能就是几十板子的事。
      但量刑多少,都是上面的人一句话,万一给你弄个‘徒三年’,那也挺难受的,说到底,他们现在都是渎职。
      “杨阁老。散了吧。”
      杨一清当然不肯,皇上这番脾气是左也不行,右也不行,他也不能让这种状况持续下去,朝中大事他又不敢自己真的做决定的。
      “还请公公转达圣上,杨一清身为大明之臣,对陛下之忠心,天地可鉴。老臣愿去官、也愿令死罪,只求陛下回心转意。”
      尤址什么话也没说,转身离开了。
      王鏊起身,“所有人都各回部衙,越是这种时候,越要各司其职,政务为要,不可轻忽!”
      毛纪被抓走了,少了这么个乱事的源头,众人都安稳不少。
      是天子和杨一清闹起了脾气,可别最后弄得他们都领上几十个板子。
      等到人都走得差不多,
      杨一清还是在原地看着承天门三个字,他在想他初入宫的那会儿,又想到回京开始担任阁老……
      正德天子是难得一遇的圣明君主,在这两天以前,他一直觉得自己所遇得人,因而才能此生建功立业,怎么最后就成了这番模样?
      事情来的太快,变故也太快,让他这个老人有些难以反应。
      而说到底问题还是那四个字,士绅除优。
      “济之。你说,会不会陛下这次仍然是对的?”
      王鏊也不好讲,“下官只知道,陛下认定的大事,千军万马也难以阻挡,坚毅果决,这绝非说在嘴边的颂圣之语。”
      “哎。可老夫也真是担心,自古以来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,朝廷不再优待读书人,这个祖制一坏,天下如何不乱?”
      说到这里,杨一清忽然好奇起来,“济之,你准备如何做?”
      “下官自知难以劝服陛下,因而若陛下执意如此,那便尽全力辅佐陛下,平了天下的乱局。”
      杨一清心头微颤,“或许你是对的。”
      但到了这个时候,他自己是很难回头了。
      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。
      君子的世界中,是非观是很分明的。
      不可能两天前认为是错,两天后就认为是对,那他妈的还活不活了?
      那是小人才会做的事。
      所以顺从皇帝推行这个士绅除优之事是已然不可能了,尤其到这种状况下,剩余给的他唯一的路就是离开。
      但现在怎么离开,却是难题。
      “都怪那个毛纪,阁老本意只是请辞,虽然也恼了陛下,但不至于是今日这样,依下官看,陛下以渎职之罪将毛纪关了起来,也是觉得他总是坏事。”
      所以这会是皇帝的一份‘善意’吗?
      他们都接触不到皇上,已经无法确定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